当前位置:首页>行业专家

降成本再迎利好,四部门发文“续”力

政策法规 发布时间:2023年6月14日 18:44 来源:中国工业报浏览:887

降成本再迎新举措。


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人民银行等四部门日前发布《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围绕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、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、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、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、降低企业用地原材料成本、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、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、激励企业内部挖潜等八个方面,明确22项具体任务,旨在大力推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,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,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。


“降成本”成当务之急


5月31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大行业5月份PMI指数显示,5月,建筑业和服务业环比继续扩张,二者PMI均高于荣枯线,分别录得58.2%、53.8%,制造业PMI则连续第二个月处于收缩区间,且4月份进一步下降至48.8%,为2005年发布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。

此外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行业经济效益指标显示,1—4月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852.7亿元,增长34.1%;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752.4亿元,同比下降12.3%;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723.7亿元,同比下降27%,在工业行业中增速最低。

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系列指标来看,制造业正在持续走弱,相对于建筑业、服务业以及采矿业,电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,制造业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中的短板,亟需“降成本”。

做好重点领域减税降费


在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方面,《通知》提到,完善税费优惠政策。2023年底前,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,对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%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%征收增值税,对生产、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%、10%增值税加计抵减。2024年底前,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%计入应纳税所得额,按20%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;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,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。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、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,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。
同时,加强重点领域支持。落实税收、首台(套)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,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。对科技创新、重点产业链等领域,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,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%提高至100%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。

《通知》还指出,要降低企业用地成本。修改完善《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》,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。继续推进工业用地“标准地”出让。落实工业用地配置政策,鼓励采用长期租赁、先租后让、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,切实降低企业前期投入。
  
此外,《通知》提出,加强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。做好能源、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,继续对煤炭进口实施零关税政策。夯实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,加强重要能源、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,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管政策。加强原材料产需对接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。加强市场监管,强化预期引导,促进大宗商品市场平稳运行。

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


对于如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,《通知》从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、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诸多方面提出要求。

在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方面,《通知》提出,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,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。

要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。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,继续增加小微企业的首贷、续贷、信用贷。加快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,继续开展小微、民营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,加强对创新型、科技型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。

在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,《通知》要求,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。积极推动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修订,健全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交易规则,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,着力破除对不同所有制企业、外地企业设置的不合理限制和壁垒。

要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,全面推广保函(保险),规范保证金收取和退还,清理历史沉淀保证金。完善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,推进CA数字证书跨区域兼容互认,不断拓展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的广度和深度,降低企业交易成本。

此外,《通知》还指出,鼓励企业优化生产制造、供应链管理、市场营销等全过程成本控制,大力发展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,加快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。同时,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降本。加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发展支持力度,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。加快科技成果、专利技术等转化运用和产业化。
来源:中国工业报